抒意图聊文学网>都市青春>三国:王业不偏安 > 第171章 切香肠
    “朝廷新复旧都,百废待兴。

    “郡县僚佐、中枢郎官,皆需才德之士以备之。

    “陛下与亮等决议,将于三辅之地恢复察举之制。

    “愿诸公诸族内举不避亲,外举不避仇,向朝廷举荐本族、乡里的俊彦之士,共奖王业。”

    既然徙民实边、兴修水利这两件动了关中大族利益之事,诸族没有提出什么异议,那么就该向他们提供梦寐以求,却在曹魏求而不得的政治利益了。

    然而席间诸族闻听此言,大多说不上有多兴奋,尤其京兆小姓,多是将目光朝韦杜二族的族老看去。

    按照后汉的惯例,举孝廉的名额与人口直接挂钩。

    人口大于二十万,每年举一人。

    十万到二十万间,二年举一人。

    十万以下,三年举一人。

    如今的三辅之地,没有哪个郡人口大于十万的,真按惯例来,基本是三年才能举一个孝廉。

    纵使季汉政策宽松些,大概也就每郡每年取一人。

    既然定额这么少,那么这所谓的孝廉,基本就相当于内定了。

    看来是季汉朝廷以此拉拢安抚京兆韦、杜,扶风马、苏,冯翊耿、吉等大族的一种手段,跟他们次一等的小门小姓关系不大。

    杜俭径直问道:“丞相,敢问大汉如今对各郡举孝廉、茂才等贤能定额如何,又以何为准?”

    诸族之长闻此,才又尽皆将目光往席间的丞相投去。

    丞相抚须而笑:

    “伪魏以九品中正之制,更易大汉察举旧制,其法虽曰取才,实则专重门第,致有上品多世胄,下品尽寒族之弊。

    “其中正之官取士定品,爱憎决于心,情伪由于己。

    “于是所取之士,多为关东世族子弟。

    “关陇俊彦,则沉沦下僚。

    “非止如此,据亮所知,自建安之世始,关中高才大德、冠冕令士便已为曹魏所防,难得重用。

    “关中乃大汉龙兴之地,自古良才辈出。

    “曹氏乱政以来数十年间,却未闻有关中大才为伪朝所重用,可想而知,不知多少俊彦被埋没,不得一展抱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