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73章雄心壮志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转眼已过数年。秦灵虽然还没有撕毁和平协议,但已经处于决战边缘了。在这几年的时间里,秦国一直都在蓄力,就像硬弓力开,已越拉越满,于对灵之策,大方向上,便是一战决定天下归属!而在此期间,萧远采纳上官文若和刘玉之的意见,在暗中,对灵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战前策略。主要在于转变金银和粮草,逐步养弱灵国。何为养弱,简单点说,就是让灵国民众都有点钱,是的,都有点钱,使他们弃于耕种,全民商业化。刘玉之更是提出了秦国要粮不要钱的大胆想法,在整体国策上,是一直坚持重农抑商的。说白了,秦国可以售卖任何货物到灵国,却绝对不能卖粮食,同理,要大肆购进灵国的粮食。战争年代,可不同盛世,连年兵戈,加之天灾人祸,任谁也知道,大战一起,那粮食,可比手上的钱要重要了太多!数年经略下,灵国在不知不觉中,已经出现了一种现象,他们的普通百姓,看起来要比秦国百姓有钱,可却大多都在买粮食吃。表面上看,灵国经济发展挺好,民众不缺钱,可粮仓粮产,却在大幅缩水。乱世之下,可不是粮食吃不完的盛世年代,一旦达到某个点,就会面临崩塌。但在这种不温不火、温水煮青蛙的暗策下,没有人发觉到太大的异常。在灵国百姓心中,想法是很明显的,手上有钱,不怕吃不到粮食。可真到了那种时候,灵国只能向秦国买粮,可秦国,怎么可能卖。简而言之,此策,控天下粮草,逐渐达到让灵国有钱无粮的地步。相反,秦国在一直坚持重农的情况下,又明里暗里从灵国大肆购买,粮草囤积,已经取之不尽了。一旦战事爆发,必然是百万大军的对决,到了那个时候,再多的金银,也不如粮草。西疆的稳定发展,也让战马不再那么紧缺,使得秦国铁骑达到了整整二十万。这一天,秦州大营。萧远正带着文武百官,检阅部队。黑甲红缨的整齐方阵,清一色的竖盾长戟,将士们腰杆笔直,目视前方。“步军第一阵集结完毕!请大王检阅!”“步军第二阵集结完毕!请大王检阅!”一个接一个的将领大喊。萧远身穿黑色王服,带着一众大臣,从各个阵前走过,最后抵达正上方的高台。从高处往下看,扯天连地的大军,横竖一条线,旌旗飘扬,兵甲漫天。萧远的眼中,精光闪动,面朝下方的将士,亦震声大喝道:“尔等!皆为我大秦锐士!”“没有你们,何来今日之秦国!”“无我大王!无我秦国!”“无我大王!无我秦国——”“万岁!”“万岁!”“万岁——”将士们情绪高涨,高举手中长戟,动作整齐划一,喊声震天,经久不息,场面蔚为壮观!身边文官,有一些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,看着此等场面,忍不住喉结滑动,暗咽了口唾沫。江仪则是凑到了近前,颤声说道:“自盘古开天地以来,何时有过如此雄壮的军队,也只有大王麾下的将士们啊……”萧远右手稍抬。随着他的动作,喊声立止,场面瞬间恢复了宁静。所有将士,全都一眨不眨的看着他。这是何等的威望!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开国君主!当天晚上,皓月当空。萧远于军营犒赏三军。露天盛宴上,将士们把酒言欢,他位于正上方的高台,下面两侧,则是坐着各文武大臣,每人身前各置一案。等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,萧远的心情也受到了感染。这个时候的他,已经三十出头了,于列国争霸、天下大乱中,征讨四方,消灭割据势力,先后统一北境,克定江南。并施行一系列政策,恢复生产和社会秩序,扩大屯田,兴修水利,奖励农桑,注重工业、教育,安置流亡人口,使饱经战乱的华夏大地渐趋稳定。在他的文治武功下,中原大地,政治清明,阶级压迫减轻,社会风气好转,百姓逐步恢复生机。暴君也好,雄主也罢,后世自有评论。他也从来不会在意世人如何看待秦王。此时此刻的他,是满怀雄心壮志的,是有一统天下之宏愿的。在这种情感下,他一口喝干了酒水,放下青铜杯,忍不住站了起来,幽幽说道:“孤,沥血数年,终扫平列国,定山河归一,还大地昌荣,而今,只余东灵未灭,吾心不足啊。”他说着话,亦走下了王案,背着手,开始漫步起来。人们早已停下了手中的动作,全都一眨不眨的看着他。恢宏大气的鼓声响起。此情此景,萧远难免有感而发: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。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慨当以慷,忧思难忘。何以解忧?唯有佳酿。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但为君故,沉吟至今。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。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。明明如月,何时可掇?忧从中来,不可断绝。越陌度阡,枉用相存。契阔谈?,心念旧恩。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。绕树三匝,何枝可依?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。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萧远借这首曹操的《短歌行》,真正抒发了自己当下的情感。真正感受到了求贤若渴之思想,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。他自己现在,何尝不是如此。这本前人之作,可在这里,人们只以为是大王即兴赋词,情况可想而知。更有文官,早已开始提笔记录。这篇诗词之恢宏大气,波澜壮阔,以君主眼光,心怀天下。就连才华横溢的上官文若,这时候也忍不住出列,跪地施礼道:“大王的文韬武略,可谓千古第一君,臣,五体投地。”苏毅紧跟着施礼:“能追随大王,是臣一生的荣幸。”另有人满脸激动道:“此等诗文,雄视古今,天下何人能及啊……”文官们赞叹拍马。武将们个个一脸崇拜,看萧远就跟看神似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