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悬瓠交锋】
南梁天监七年,北魏永平元年,十月,北魏悬瓠(今河南汝南)军主白早生杀死豫州刺史司马悦,自称“平北将军”,并向梁朝驻守在司州的辅国将军马仙琕请求支援。
马仙琕把有关悬瓠的具体情况写成简书,命人快马加鞭送到荆州刺史安成王萧秀那里。萧秀此时担任梁朝荆、襄、司州等地军事总督,辖区凡有军事行动,必先请示于他。萧秀是梁武帝萧衍的弟弟。
萧秀回信给马仙琕,说:“白早生亟待援救,将军见信后可火速出兵。”马仙埤这才领兵入驻楚王城(今河南信阳市平桥区),派遣副将齐苟儿领兵两千进驻悬瓠助白早生守城。
南梁武帝萧衍五日后收到弟弟萧秀奏报,颁下诏书同意马仙琕领司州兵援救悬瓠的军事行动。等齐苟儿入据悬瓠,梁武帝从建康派遣使者,任命白早生为司州刺史。
北魏宣武帝元恪收到白早生杀死刺史举城叛国的消息,心下一沉。悬瓠城可是其父孝文帝元宏驾崩之地。孝文帝当年抱病南征,因为病重不得不回去洛阳,不幸病死在半路上。短短数年时间,身为儿子的人,一国之君,痛失悬瓠,宣武帝元恪蒙羞,心情差到极点,何况还有一个女人在他耳边哭哭啼啼。原来那个被白早生杀死之人,不是普通官员,而是宣武帝爱妃司马显姿的父亲,身为个男人,大国君主,宣武帝面子上挂不住。
“家仇国恨,收不回悬瓠,自己也就不要当这个天子好了。”
25岁的北魏元恪,一生的功过得失、成败得失,都取决于意气用事。他下定决心光复悬瓠城,一度打算御驾亲征,为此还写了一封诏书给中山王元英,在信中表达自己御驾亲征的意思,也对他领兵救援义阳行军过于迟缓一事表示责备。在他看来,正是因为义阳战场不利,才使马仙琕和白早生悬瓠钻了空子。
国家正值用人之际,尚书令崔光向宣武帝举荐赋闲在家的散骑常侍刑峦,宣武帝听到刑峦的名字,回想当时攻打钟离时候的情景,想起尚书刑峦所说的那些合情合理的话,自己偏不听,元英也不听,“钟离之战”魏国败得狼狈可惜,如果当时听从刑峦大人建议,现在定是另外一副光景。
“刑峦呢?”宣武帝元恪问崔光刑峦在哪。
“刑峦大人以散骑常侍的身份赋闲在家,打算效法‘五柳先生’,度过余生。”
“都是朕的过错,我即刻手诏,尚书令大人持我手诏去召请刑峦入宫,说我有重要的事情找他。”
“要是他推托呢?”
“你就住到他家,和他一起当‘五柳先生’,不用再进宫复命了。”崔光领命退出去。
做出这个决定,宣武帝感觉前所未有的轻松。为了表示天子诚意,他又命自己的贴身内监陪同尚书令崔光同往,二人坐同一驾四轮大车,去到刑峦家里请人。刑峦的家住在洛阳东南的坊巷里,崔光有时过去他家喝个小酒什么的,遇到悬而不决的政事儿,会询问他的意见。那个微胖眼睛圆圆的内监第一次来这里,见到刑大人家的宅子,不禁感慨起来,“刑大人毕竟做过度支尚书的人,在那个位置上待过的,谁不富得流油,可刑大人的家,也过于普通了吧,竟比不上一个普通富贵人家。”
崔光和他一起下车,语气淡然说道:“不是所有人都有元琛大人的嗜好,总想着和石崇斗富。元匡大人耿直清廉,不好聚敛财富;刑峦大人也是一身正气、两袖清风。”
内监又感慨道:“如果大魏的官员个个如刑峦大人、元匡大人和崔光大人你们几个,如果后宫的嫔妃个个像胡充华一样,节俭朴素,那陛下可真就能一心向佛,高枕无忧了呢。”
这个说话之人,正是后来显赫一时的北魏内监首领刘腾。只是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”刘腾不仅是元诩之母宣武胡太后上位的关键人物,也是通过政变逼宫囚禁胡太后的主要人物。胡太后囚禁洛阳北宫期间,天子元诩仍是一个少年,破六韩拔陵从沃野镇打响“六镇起义”的第一枪,一发不可收拾,最终导致北魏灭亡。
宣武帝是在太极偏殿召见刑峦,因为怕他推辞,言辞极为恳切。
“国家有难,匹夫有责。”刑峦如此开导宣武帝,欣然接受尚书一职,并代替司马悦兼管豫州事务,率兵两万从洛阳出发,前往悬瓠攻打卖国贼白早生。
元恪悬着的心总算落下,他打算好了,刑峦大人这次说什么,赞同什么,他都听得,都支持。
宣武帝问邢峦:“你说,白早生听说刑大人领兵讨伐,他会选择逃跑还是顽守呢?刑大人明日领兵启程,打算什么时候可以讨平他?”
邢峦回答:“陛下如此信赖,我刑峦也就知无不言了。听说司马大人依仗女儿得陛下宠幸,在豫州任上很是贪残。那白早生一介武夫,并无深谋大智,他是利用众人对司马大人的愤怒才反叛作乱的,百姓迫于他的凶威,不得不而顺从他。白早生自以为有南梁接应,悬瓠固若金汤,其实不然,即使梁军入悬瓠城,可南梁至悬瓠水路不通,粮运跟不上,迟早守不住。白早生妄想着得到梁朝援助而懈怠,又被利欲冲昏头脑,必定抱守悬瓠而不会逃走,若朝廷这时果断派朝廷军队前去讨伐,士民大众必定翻然归顺,不出今年,一定能把白早生的首级送到京师来。”
宣武帝听完十分高兴,命令邢峦先行出兵,中山王元英随后出发。